文.整理/贾引祥
家人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弟子规“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及解释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解释】不要去讨好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或者轻视他们。不要喜新厌旧,对于老朋友要珍惜,不要贪恋新朋友或新事物。
《小故事1》 宋 弘 念 旧
东汉时期宋弘做司空的时候,正值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刚刚死了丈夫,光武帝就和湖阳公主谈论朝里的臣子,去探她的意思。湖阳公主说:“宋公有很威严的容貌和很有道德的器识,在一班臣子里没有一个赶上他的。”光武帝听了,就去对宋弘说:“俗语说,做了官,好把贫贱时候的朋友换过了;有了钱,好把穷苦时候的妻子换过了,人情上不都是这个样子吗?”宋弘说:“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就是说,凡是贫贱时候交的朋友,是不可以遗忘的,同过甘苦吃着糟糠的妻子,是不可以离异的。光武帝听后,很赞赏他,就对湖阳公主道:“这件事情还是算了吧。”
宋弘的做法千古流传,他真正做到“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对朝夕相处的妻子念念不忘,而不去讨好巴结富有的人。而现在有些人,富有了,当官了,就不尊重夫妻间同患难的艰难岁月,喜新厌旧,同妻子离婚,这种做法,是很损自己阴德的,让自己的祖宗蒙羞,所以我们应该向宋弘学习,夫妻应该既能共苦,更能同甘,建立一个美满幸福和谐的家庭,夫妻相伴白头偕老。
《小故事2》孩子杀父母的真因
有一个孩子,家里很有钱,从小被父母娇生惯养,孩子伸手向父母要钱,父母就给。后来竟然一个月要花掉一万多块钱,而孩子不过还在读书而已。父亲这才觉得不对劲,就对他说:“从此以后我不再给你钱了。”不久就送他去西藏当了两年兵。孩子回来之后,因为恶习太深了,仍然改不过来,还是跟父亲要钱。父亲狠下心来不给,儿子为了得到父亲的钱,最后竟然雇了杀手杀死了父亲,而且不只杀了父亲,因为保险箱的钥匙在母亲手里,他居然把亲生母亲也杀了。这样的悲剧可能不是只有这一出而已,当谁没把自己的孩子教好,这出戏就有可能搬到谁的面前演。所以没有教育好孩子,宠坏了,再多的钱也无法解决问题。今天要教育好孩子,靠的绝对不是钱,而是父母的陪伴、父母的用心才行。
还有四川的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亲自煮饭给他父亲吃,他父亲吃完之后,倒在地上抽抽搐而死。过了没多久,母亲同样吃完饭后也死了。当他在祭拜父母的时候,一祭拜完,马上不耐烦地把那些祭拜的食物倒入水沟里。他的 婶婶看到这一幕心里一惊,这个孩子对父母一点恭敬心都没有。突然这个孩子又走过来问婶婶说:“婶婶,我爸爸妈妈是不是买过保险?”这句话一说出来,婶婶突然觉得全身起鸡皮疙瘩,不对劲!马上报警调查,调查结果才发现,都是这孩子亲手下的毒。他为什么杀父母呢?保险费才一万多块,动机更是可怕,竟只为了买一部手机。我们听到这个事件,觉得一个孩子居然为了要买一部手机,把最亲的父母都杀了,他的心中已经没有恩义,没有道义更没有了情意,只剩欲望了。回过头来思考一下,孩子对物质有这么强烈的欲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谁教的?父母。所以现在这个时代的父母应该冷静下来思考,绝大部分父母走到中年的时候,他会觉得人生很苦,忙了大半辈子,教出来的孩子会让自己每天睡不着觉。所以人不懂道理,人生真的会走出一个让他非常感叹、非常无奈的结局出来。
究其原因,就在于父母没有真正把孩子的德行教育摆在第一位,有些道理不弄清楚,就真的很难放下对名利的追逐。说实在的,名利的追逐快不快乐?对家庭生活充不充实?既不快乐也不充实。所以现在提倡“爸爸回家吃晚饭”,不然家庭的气氛都没有。不要把人生经营成“忙、盲、茫”。中国字是智慧的符号,这个“忙”是会意字,是“心亡”了,不敏感了,死了,不能去体察到别人的需要了。所以人一忙,头脑就不清楚,甚至等忙得突然回过神来,孩子最好的教育时期已经过去了,忙到最后也“盲”目了,看不到亲人的需要,看不到亲人的感受,就如同像个盲人一样。很多丈夫忙了几十年,夫妻关系出问题,孩子也不能沟通,身体也搞坏了,他还搞不清楚问题究竟出在哪儿,还觉得我一心一意为这个家,怎么会落了这么个结局,真是觉得心里很“茫”然。到底人生应该怎么走才对?问题出在哪里?原因就在于没有培训就上岗了。
儿子结婚时,父母应该要对儿子讲,儿子啊,现在你要娶妻生子了,在岳父岳母面前要孝顺,做一个有恭敬心的女婿;在妻子面前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丈夫;在孩子面前做一个慈严的父亲。(女儿要出嫁时,父母应该对女儿讲,女儿啊,你要嫁人啦,首先你要做一个孝顺的儿媳,孝顺公公婆婆;要做一个柔顺、贤慧的妻子,恭敬丈夫;要做一个善良的母亲,照顾孩子。)大家想一想做父母的有没有说过?大多数没有说过。经典中云:“先子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是我们没有把这种良好的道德传递给我们的孩子,所以出毛病了。
因此我们做丈夫的不应该再走“忙、盲、茫”的人生,要活得明白清楚,走的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我们要学会拒绝,拒绝可以用两张王牌:父母、妻儿。如果你的朋友对你孝顺父母和尽丈夫、父亲的责任都不理解,这样的朋友不交也罢。生活要自己去掌控,不然就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那是因为自己太没原则,不会拒绝,当你很有原则的时候,你所有的这些生意伙伴就会来顺应你的原则。我们要坚持每一个礼拜天不应酬,中午一定跟家里人吃饭,这样家庭生活很稳固,常常有跟家里人沟通的机会,赢得了教育孩子的时间。
我们反观一下,我们现在跟孩子互动是用什么方法?常常是通过物质手段:你这次月考假如考得好,带你去吃很昂贵的雪糕,这是小学时候;上了初中,你假如考试考得好,就买一辆脚踏车给你;高中的时候考试考得好,就可以买一台数码相机。孩子拚命在学的动力是什么?他的动力是物质,不是教育孩子要成就自己的人生,进而可以奉养父母、服务社会,而是为了达到他追求物质的目的。
有一个初中生刚考上高中时对他母亲说:“妈妈,你应该帮我买几件上千元的名牌衣服。”他妈妈说:“为什么?”这个孩子说:“我考上高中,帮父亲省了几万元。不然我没有考上高中,爸爸还要去帮我张罗,花一大堆钱,帮我买一个高中念。”你看孩子的脑子里装的是什么?欲望,都是用钱在衡量任何价值。所以当下一代如果都以欲望为追求目标的时候,就会做出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清代某县一个儿子将父亲杀了,这是违反伦理纲常的严重事件,所以地方上报给朝廷。皇帝知道此事后,立刻将知县撤职、将巡抚记大过两次、将巡抚上面的总督记大过一次。并派人将这个县的城墙扒掉一个角,目的有三个:一是让这个县官知道,他管辖区域出现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是他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子民,虽然被撤职,但这件事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耻辱,也是对他的惩罚;二是让全县人民都知道,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也是全县人民的耻辱,要引以为戒;三是让全国都知道,哪个县出现这种事件,都要这样被惩罚。
古圣贤教育包括四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什么是教育?《说文解字》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所以,地方官员对于他所管辖人民的教育,比什么都重要。古时候各级行政长官都能做到“做之君,做之亲,做之师”,做之君,是要领导好这个地方的大众;做之亲,是要养育这个地方的大众;做之师,是要教这个地方的大众怎样做人。教育是慎于始的,因此父母应该更重视家庭教育,扎好德行的根。
父母应该教儿女怎么样掌握自己的命运呢?《了凡四训》中告诉我们:“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贤明的父母要让孩子树立起这种思想,即使孩子不能成圣成贤,也不至于发生以上的悲剧,做家长的一定要警惕啊!如今国家提出“以德治国”,重视青少年道德教育,这是国家民族的光明,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