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错字原来又是有讲究的
我们在浏览各地古迹时,有时会发现一些刻在匾额、门对上的字是错的,要么多一笔,要么少一划,让人好生困惑,那些出自名人雅士,甚至帝王将相之手的大作,竟然有错别字。其实,这些所谓错别字是有讲究的,看小编为你一一道来。
天津蓟县 独乐寺
疑似错字:
“院”字中“元”上的一横没了。
当年咸丰驾临独乐寺,为寺内四合院题写院名,即兴写下了“报恩院”三个字。但写好后,有人发现,最后一个“院"字少写了一橫。看众人不解,咸丰便开口说道:人要知恩图报,佛家说要报四重恩: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太多了,这恩一生是报不完的,所以“完”字的笔画不能写全。
陕西西安 碑林
疑似错字:
“碑”字少一撇
此匾出自清代著名爱国将领、禁烟英雄林则徐之手。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七月,林则徐在赴伊犁、途经西安时,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就在写下这诗句前,林则徐来到碑林,希望从前人的墨迹中寻找点人生的安慰和前进的动力,并认真写下了“碑林”二字。
河北 秦皇岛 天下第一关
疑似错字:
“第”字纳写成“苐”
此匾乃明代著名书法家箫显所书。每个字都是1米有余;它从东向西逐渐增大,在笔划的处理上,把第一的“第”字改写成草字头的“苐”,使笔划减少,视觉上的分量减轻。字为楷体,笔力道劲雄厚,与城楼规格浑然一体,给人以大关雄壮平稳感,堪称古今巨作。
江苏南京 明孝陵
疑似错字:
“明孝陵”写成了“眀孝陵”
在清代把“明"写成“眀”的现象很多。 清代文字狱很厉害,当时文人不敢直书大明王朝中的“明”,但又不能绕过此字,于是 把“日”易为“目”。另一种说法则相反,用“目”代替“日”是种智慧,代表一双慧眼。如武侯祠的“眀良千古”,“明君之明”重在能识人、识势”,所以重“目”,而诸葛亮正是这样有眼光的人。
山东曲阜 孔府
疑似错字:
上联中的“富”少上面一点,
下联中的“章” 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
“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两个错字,体现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不只没有人说它是错字,游人明白后反而连连叫绝。
江苏杨州 大明寺平山堂
疑似错字:
“流”字少一点,“在”字多一点
“风流宛在”匾额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刘坤一是为追念曾在扬州主政的欧阳修所作。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极富哲理。
浙江杭州 西湖
疑似错字:
“鱼”字少一点
“花港观鱼”碑,也是康熙皇帝的御笔,“鱼”字少一点是“有意写错”。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 “鱼”字下面有四个点,四点代表"火”, 鱼在火下烤,还能活吗?于是有意少写了 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地活了。
河北承德 避暑山庄
疑似错字:
“避”右边的“辛”多了一横
之所以说它是天下第一错字,因为它是由皇帝亲笔手书,且悬于国家重要场所的门前。此错字是康熙亲笔御书,题写于康熙五十年。康熙多写一横,臣僚应该当即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谁也不敢提醒皇帝写错了,再说皇帝也有造字权,结果就造就了这天下第一错字。
不过,还有种说法是康熙皇帝特意加了一笔,是他认为:“此是避暑之避,不是避难之避”。 原来,皇上是忌讳“避”字有“逃避”的意思,不吉利,所以大笔一挥加上一横,这样就没有“逃避”之意了。值得一提的是,“辛”下多一横并非康熙首写,欧阳询曾写过,都说这是书法艺术,不知道康熙看过没有。
是不是中国的汉字特别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