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六大派 惊艳世界!(二)
有一种美,只有中国人才懂,
那就是中国古建筑。
千百年来,中华大地上
留下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古建筑。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六大派别:
徽派、闽派、京派、
苏派、晋派、川派。
不同流派的建筑,
以其独有的历史与文化积淀,
书写着各自的故事。
它们或精致,或恬静,或威严,
每一种美都独具魅力和韵味。
让我们一起走进它们,
感受祖国历史的厚重与多样。
【京派建筑】
对称分布、如意吉祥
京派建筑的美,
在于它历经700多年
演变而来的四合院,
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独立,
大到皇宫王府,小到平民住宅,
每一处雕饰,每一笔彩绘,
都是北方文化的无价之宝。
中国北方建筑以京派建筑最为典型,
而京派建筑里最典型的,
便是北京的四合院了。
历史上在老北京四九城里,
曾有千余条胡同,
京城内的民居四合院就散布在条条的胡同里。
不论是王公贵戚还是平民百姓,
都与四合院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
胡同四合院也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要素之一,
是平民百姓生活、劳作的载体,有着深厚的历史价值。
四合院的选址、装修、雕饰、彩绘,
处处体现着源远流长的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
表现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
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庭院方阔,尺度合宜,院内亲切宁静,
有着古朴浓厚的生活气息。
闲暇时刻,邀三五知己,
在院中把盏言欢,不亦乐乎。
除四合院外,
宫殿建筑也是京派建筑的代表作,
其中故宫是宫殿建筑的问鼎之作,
也代表了传统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它可以看做是一个巨大的四合院,
功能更广泛,分工更明确,
给人以皇家威严之感。
【晋派建筑】
窑洞、晋商文化
晋派建筑的美,
要看它气势恢宏的乔家大院,
斗拱飞檐,彩饰金装,
砖瓦磨合,城楼细做,
六个大院、三百多间房屋错落有致,
展现出晋商的稳重大气,严谨深沉。
晋派只是一个泛称,
不仅指山西一带,
还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及青海部分地区。
在这些地区中以山西的建筑风格最为成熟,
故统称为晋派建筑。
晋派建筑大体分为两类:
一类是山西的城市建筑,
这是狭义上的晋派建筑;
山西历史上有晋商闻名天下,
勤劳的世代晋商在积累无数财富的基础上,
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
晋派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晋商的品格,
稳重,大气,严谨,深沉;
斗拱飞檐,彩饰金装,
砖瓦磨合,精工细做。
它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是一笔无与伦比的财富。
另一类是陕北及周边地区的窑洞建筑,
这也是西北地区分布最广的一种建筑风格 。
黄土高原的祖辈们就是在
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
千百年来,无论社会怎么变革,
都未能撼动窑洞在陕北的主导地位。
窑洞选择了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选择了人,人也选择了窑洞,
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辩证法则,
隐藏着不可言破的玄机。
这片古老而神奇、深沉而雄健的黄土地,
窑洞用她那宽广的胸怀、真挚的情感,
保育了一代又一代陕北人。
【川派建筑】
浓郁民族特色
川派建筑的尊贵,
在于它融合多民族智慧的吊脚楼,
作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依山靠河就势而建,
丝檐走栏自成一派,
看似随意却十分考究,
成为千年民族文化的传承。
川派建筑,即流行于四川、云南、
贵州等地的一种建筑风格,
为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建筑风格。
在川派建筑中以傣族竹楼、侗族鼓楼、
川西吊脚楼,最具鲜明特色。
傣族竹楼是傣族人民
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
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主要用竹子建造,
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
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
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要钱物存储处;
其余为一大敞间。
楼中央是一个火塘,日夜燃烧不熄。
侗族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
座座鼓楼高耸于侗寨之中,
巍然挺立,气概雄伟。
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
瓦檐上彩绘或雕塑着
山水、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
云腾雾绕,五彩缤纷,
侗寨风光可谓十足。
川西吊脚楼,也叫“吊楼”,
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
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
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
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
又能防毒蛇、野兽,
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不论是何种建筑派别,
都离不开匠人们历时数年的精心雕琢,
一砖一瓦之时,
一榫一卯之间,
一转一折之际,
都凝结着匠人的智慧。
都体现着独特的中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