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背后的家族悲欢离合

来源:天下贾氏一家亲时间:2018-11-27 11:49:37编辑:蕾格格 当前位置:首页 > 姓氏文化 手机阅读

中国姓氏背后的家族悲欢离合

1543290268495933.jpg

不用别的字和词,仅使用姓氏就编成一本书:虽然文理不通却天下传诵,这在全世界都绝无仅有,起源于北宋初年的《百家姓》就是这样一本书。

所谓《百家姓》,实际记录着438个姓氏,这当然不是中国全部的姓氏,百者,其实代表的是万姓。据考究,中国人使用过的姓氏约有2万之多,每个姓氏背后即是一个家族,每个姓氏都有家族生发和演变的故事。


百姓百家,万姓有源

虽然今天“姓氏”是一个完整的名词,但先秦时代“姓”与“氏”完全是两个系统。例如,黄帝因生于姬水而姓“姬”,他的氏族名号却是“轩辕氏”。

上古时期只有像黄帝这样的氏族首领才有姓,据说黄帝传有二十五子,其中又只有十四子得姓(最早得到姓氏),这就是由姬姓始发而出的十二姓:姬、酉、祁、已、滕、箴、任、苟、僖、姑、儇、依。


文献中还可以发现,在商朝以前,除了黄帝的姬姓系统之外,其余的还有炎帝的姜姓、蚩尤部落的一些姓氏等,但总共也不过数十个。

周王朝讲分封制、宗法制,在其执行中,姓与氏起了很大的作用。分封就为其赐姓、给予土地就为其命氏,在当时,姓和氏的功能有别,姓别血缘,氏分贵贱,但在实际使用中,姓和氏渐渐合而为一了。

周初大小诸侯国都有姓,于是乎生发出数以百计的姓氏来,它们无不是宗族的符号、标签。然后,宗族的命运又反过来影响着姓氏的演变。


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陈”姓的故事:《史记》中载,昔日,舜(注:舜为部落首领,后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尧还将两个女儿许配给他)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油,因姓妫。后世的周武王称帝后,敬重先圣王舜帝的贤德,找到了舜帝后裔妫满,不仅将大女儿嫁给了他,还封赐了一片土地让他成立方国(今河南淮阳和安徽与淮阳交界地带),是为陈国。

陈国后来的命运,很不幸,陈国子孙不肖,发生了争位内乱,最终导致楚国灭掉了陈国。大家都认为陈国将要就此亡国灭氏了,不过,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手下睿智的史赵却说,舜有美德,他的祭祀也将延续百代,接续祭祀宗庙的人将出现在齐国……

史赵所指的这个人是陈完。在陈国内乱中,陈完的父亲曾一度夺得王位,阴差阳错之下,陈完非但没有继位,还避走他乡,结果得到齐桓公的器重,赐给他很多田地。当时,陈、田两个字的古音略同,字也相通。陈完这一支为了避祸遂改姓田。田完的后人到了第五代田乞,已经能控制齐国的国政,又过了几世,成为了齐国的诸侯。

田完的五世孙田乞还有一个兄弟名田书,很有军事才干,因为作战有功,齐景公封给他一块采邑(注:由诸侯封赐属卿、大夫的世禄田邑),并赐姓为孙氏。孙书之孙即为战国著名军事家孙武。

战国末年,齐被秦灭。齐王的长子升、次子桓先后改姓王氏,而三子轸则逃至颍川(今河南禹州、许昌一带),这一支恢复了祖先的陈姓。陈国覆灭的时候,也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从此,陈氏一门在中原生生不息,发展成为名门望族。


家族迁徙,姓氏远播 

陈完家族的命运,让人感慨万千。一个家族牵动了那么多姓氏的源流,这是特殊的历史阶段使然。中国人讲究聚族而居,某种意义上也可说“聚姓而居”。而区域文化的形成,往往和地方望族的习俗分不开。这一点,在姓氏专家袁义达多年的统计研究中一目了然。

微观地说,中国到处都有单姓村庄,张家庄、顾家营、许家屯……而宏观上看,中国既有南方人和北方人,也有不少典型的“地方大姓”,比如,在当代中国一百个最常见的大姓当中,有两个大姓的分布重心是在东北地区—杜和姜;有6姓分布重心则在西北地区的东部—曹、魏、薛、石、白、康;又有6姓分布在华东地区的北部—许、沈、方、金、顾和邵……


有学者统计,如今,陈姓已是位列全国前五名的“巨姓”,总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4%。广东是中国陈姓的第一大省,该省陈姓人口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比例达14.7%,其次为四川、福建,三省陈姓人口合计占了全国陈姓总人口的33%。民间有句话叫“陈林半天下”,他们都是在一次次的迁徙中壮大起来的。


当年重归颍川的陈轸家族,逐渐兴旺起来,传至西晋陈达一代,却遭遇了八王混战,匈奴入侵的动荡岁月。北方民不聊生,而当时的江南还算平安之地,于是,中原士族相随西晋残室南逃,陈达也是这避难大军中的一员。此后,士绅们拥立司马睿为东晋元帝,陈达则出任了长城令(长城指今浙江长兴县),并在当地定居下来。

也许是受坚韧顽强,经得起风雨的家族传统熏陶,这一支陈氏才干非凡,在南朝历代为官,至陈达的十一世后人陈霸先,竟受梁敬帝的禅让,登基成为一代帝王,建立了大陈。虽然陈朝只历五帝,建国33年,是个短暂的王朝,但陈姓还是得以在南方开枝散叶,兴旺人丁。

陈氏家族另一次著名的迁徒事件发生在南宋。迁于江西德安县的江州陈氏,家族勤勉克俭,孝义传家,对待族人友爱互信。早在唐代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已数代同居五十多年,唐僖宗御笔亲赠“义门陈氏”匾额,之后多次因此受到皇族的表彰,家族也迅速庞大。到宋嘉祜七年(1062年),陈氏一门达到3900余口,同居同食不分家,据说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家庭。

家族过于庞大,这一点终于让皇族感到不安。著名宋臣文彦博、包拯等大臣上奏,可令其分析居住,还可散至各地,作为忠孝的典范。宋仁宗采用了这个一举两得的办法,并派人监护“义门陈”分家。这实在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家族迁徙行动,最终分出“天下二百九十一庄”,遍布全国。

不独陈氏一家如此,“北有洪洞大槐树,南有韶关珠玑巷”,都是中国家族迁徒事件的纪念地、姓氏远播的里程碑。这也是“合久必分”的道理。


联宗合谱,姓氏之亲

有合必有分,有分又必有合,联宗代表的是家族的合。原本并不存在近系血缘关系的家族,通过确认一位共同祖先,并将世系关系与这位祖先直接联结起来的办法,建立起介于血缘与地缘之间的某种联系,并实现预期的功能,这个过程就是联宗。

中原地区广泛流传着“十八牛打锅”的传说,据说元末明初河南汜水县有姓牛的三兄弟,在共同抗匪时失散,他们匆忙分别前,将一口铁锅打破,作为信物。多年以后,凭着这些铁锅碎片,牛氏兄弟又重新团聚在一起,亲如一家。

这个简单的故事,最早被记录在一本清代的《牛氏家谱》中,怎知在不长的时间里,“打锅牛”的故事不胫而走,且传出一个又一个新版本,人们争相抄谱,许多牛姓子孙都自认“打锅牛”。“打锅不打锅?”,成了牛姓人的见面暗语,如言“打锅”,便欢欢乐乐认做一家。

除了同姓联宗以外,异姓也可以联宗,甚至是数姓共联,操作难度可想而知,但在台湾,这样的例子却数不胜数。谨举一例—“赖罗傅联宗亲堂,胜过刘关张”,这句拗口的话是赖、罗、傅三姓联宗的,它的规模既大,地域也广。

不但台湾有数家三姓联宗的宗亲会,菲律宾、东南亚一带也有。“亲堂”是赖、罗、傅三个姓氏人互相的称谓,他们认为联宗以后,彼此的关系胜过三国时的结义兄弟刘、关、张。

赖、罗、傅联宗的理由,是因为三姓都从“姬”姓而来,“同是文王后代人”是他们的共识。

赖、罗、傅同属姬姓。姬氏为周文王之姓,可谓同出一脉。我国民族系发源于黄河流域,赖、罗、傅皆为黄帝子孙,原均聚居于河南地带,各因有功于国,封地赐爵,后世子孙为体念先世创造之不易,遂以封号为姓。

除此以外,台湾还有“翁、洪、江、方、龚、汪六姓联宗”,与台湾对面相望的福建地区,也有“王、游、沈、叶是一家”的说法。


中国人的姓氏中,有姓氏之爱,也有姓氏之乐,还有姓氏之重。

在台湾的日占时期,日本政府曾宣布台湾与朝鲜人民可将本民族的姓氏改为日本式姓氏,做“真正的日本人”,并对之许下很多美好愿景。改名要求极为严苛,不仅要放弃自己世传的中华姓氏,连与原姓氏有关的中国地名、其他著名人物的姓氏也不能使用……结果,在允许令下达后的4个月内,仅有12户更改姓名。之后虽颁布更多优待措施,2年间改名的人数也不足1%。


附录

姓氏相传,为何男性有“特权”

不久前,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发表了一项很轰动的研究成果:确认曹操家族的共有遗传基因,为生活在一千八百年前的曹操,和族谱记载为曹操直系后代的8个族群做“亲子鉴定”,证实了曹氏家族的千年一脉。

原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袁义达,曾用二十多年时间来专门研究姓氏与人类基因学之间的联系。他解释说,中国的姓氏在大约四五千年以前,即被定为世袭,且由父系传承,这恰恰与一个科学现象相对应。

人体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每一对染色体都有一条来自父系,一条来自母系,两条染色体在传代过程中对应部分会发生交换,从而造成混血的效应,这就是遗传学上所说的重组。

第23对染色体被称为性染色体,它的规律男女不同。在女性体内,为成对的X染色体,在向下一代遗传时,无法选择是遗传父系的还是母系的。男性的则不同,他从母亲那里继承了X染色体,又从父亲那里继承了Y染色体,这个Y染色体实际是祖父、曾祖父等男性家族祖先世代相传的。这就像冥冥中在男性身体上刻下的的烙印,因而,由男性来体现久远家族的传承再合适不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及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姓氏文化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