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大林
贾大林建立了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在国内外发表论文70篇,另外主编10本专著,参加编写30本著作,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农业工程篇副主编。1979、2984、1987年获农业部一等奖,1992年获部、1994年获国家特等奖,1988年获国务院一级奖励。
人物简介
贾大林(1923-2003) 男,1923年9月出生,研究员。1946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农业工学系(今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水利系前身)。1961年莫斯科水利工程学院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所所长。从事黄淮海平原盐渍土改良和节水农业研究50年。1952年国内首次试制喷灌机成功。1960年提出盐渍土冲洗理论公式和积盐、脱盐过程;1967年提出排灌平肥综合措施改良洪门乡盐碱地0.25万公顷;1984年提出截渗减压,调控地下水,结合农业措施改良背河洼地1 .6万公顷;1987年提出治水、改土、调整农业结构,良种良法区域治理体系。“七五”为国家攻关项目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课题主持人之一,取得成果116项,经济效益74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第二完成人)。1981年提出节水农业概念,建立了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在商丘做出样板,开拓了节水农业研究道路。在国内外发表论文70篇,另外主编10本专著,参加编写30本著作,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农业工程篇副主编。1979、1984、1987年获农业部一等奖,1992年获部、1994年获国家特等奖,1988年获国务院一级奖励。
人物生平
贾大林,字壬秋,1923年9月20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的职员家庭,祖籍北京市通县(现通州区)。他幼年时随父在关东,经历了日伪统治下,民不聊生、动荡不安的苦难生活,从小就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1942年,贾大林从北平市立第一中学毕业,怀着科学救国的志向考入北京大学农学院农业工学系。大学期间,他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优异,一直名列前茅。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受地下共产党员蒋振宝(原天津农科院党委书记)等影响,他积极参加地下党领导的“趣味生活社”和“祖国剧团”的活动,团结同学,走向进步。在学校除了学习进步书刊、唱革命歌曲外,还参加了话剧“雷雨”、“日出”、“流亡三部曲”演出。这一年12月,他被选为北京大学农学院毕业同学会主席、北大六学院毕业同学会副主席。作为学生代表之一,曾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发动学生请愿,反对国民党政府“不发北大毕业证书”的活动。
1946年北京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到东北东辽河工程局任工程员,参加修建当时全国最大的水利枢纽“二龙山水库”。1947年9月他回到北平,在北平农事试验场农业工程研究室任技佐,从事暗管排水试验研究。1948年夏季,他加入地下共产党的外围组织“职业青年联盟”。北平解放的前夕,他白天在试验场上班,晚间参加“祖国剧团”的活动,在白色恐怖下掩护地下党员郑天健(“祖国剧团”团长,后曾任广西文联副主席)。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贾大林参加新成立的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任理化系助理研究员,同年10月10日,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提倡科研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贾大林随徐叔华等专家对渤海湾盐碱地进行调查研究。第一年从河北黄骅县(今黄骅市)沿渤海湾北上直至秦皇岛、山海关;第二年又从天津经黄骅沿渤海湾南下直至山东潍坊的昌邑一带;第三年在天津军粮城稻作试验站蹲点,进行节水种稻改良盐碱地试验。并在前苏联专家帮助下,在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成功的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喷灌机。
1956年11月,贾大林被选派到前苏联莫斯科水利工程学院读研究生。1961年1月,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后正值国内大规模引黄灌溉招致土壤盐渍化大发生,来到河南新乡,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水利土壤改良研究室主任。他深入生产实际,在河南新乡、民权等县蹲点从事盐碱地改良研究。1980年后任农田灌溉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员。1987年,调北京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副组长。在任所长期间,他还兼任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与开发课题和专题主持人,与石元春教授共同主编《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区划》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