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广健
贾广健 (1964.1—)别名大涵,河北永清人。擅长中国画。1984 年毕业于河北工艺美术学校,1991年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1994年获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硕士学位。天津美院中国画系讲师。作品被中国画研究院等收藏。作品《秋籁无声 》获5·23全国美展银奖;《藕花秋雨》获首届全国中国画大展银奖;《寒河晴晚》获全国第八届美展优秀奖;作品1997年入选画坛百杰画展。出版有《工笔花卉技法》、《贾广健工笔花鸟册》、《当代实力派画家——贾广健》等。
人物经历
1984年毕业于河北工艺美术学校。
1991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1994年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
历任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花鸟画室主任。
现任天津画院院长(正处级)、党组成员,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青年画院副院长。
人物荣誉
被评为天津市文艺新星。
获天津市鲁迅文艺奖。
被中国文联授予“全国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
中国文联第一届“德艺双馨”会员。
被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评为 97中国画坛百杰。
作品参展
1992年《秋籁无声》获5·23全国美展银奖,《层霄雨霁》参加全国首届花鸟画展。
1993年《藕花秋雨》获首届全国中国画大展银奖。《寒河晴晚》获第八届全国美展大奖。
1994年《雪》获台湾“华夏国际艺术展”银奖。《寒河晴晚》获第八届全国美展大奖。《冷月》获新铸联杯 “中国画油画精品展”铜奖。
1995年《寒河晴晚》参加在日本举办的“现代中国美术展”。《紫雪》获天津市第四届青年美展二等奖。参加第三届全国工笔画展。
山东锦泉斋美术馆推荐画作(3)1996年 参加中日现代水墨画交流展。(日本)
1997年 参加全国首届中国画邀请展,参加 97北京工笔重彩画精品展。被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评为’97中国画坛百杰。在北京举办“贾广健工笔花鸟画展”(《美术》杂志特推荐)。
1998年 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首届《国画家》奖。在北京举办《美术》特别推荐“贾广健工笔花鸟画展”。参加第四届当代工笔画大展和在深圳举办的精选作品展。
1999年 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举办“贾广健中国画展”。参加深圳美术馆“中青年工笔画家提名展”。《溪塘过雪》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获优秀作品奖。《溪塘过雪》获建国50周年天津市美展一等奖。
2000年 参加在亚美尼亚举办的“中国工笔画展”。随文化部赴亚美尼亚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参加“关照自然---当代著名中青年花鸟画展”。参加在澳门举办的“第九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展”。
2001年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中国画,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水墨延伸---人物、山水、花鸟大展”。参加在韩国举办的“中国现代美术展”。《月是故乡明》入选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百年中国画展”。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2001---中国工笔画精品展”。随天津市美术家代表团访问澳门。
2002年 参加在韩国举办的“中韩代表作家联合展”, 并应邀赴韩国进行艺术交流和讲学。
2003年 参加全国政协主办的“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天津十人作品展”。参加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2003年中国画家提名展”。参加“汉城中国书画艺术展”并赴汉城进行艺术交流。参加由文化部艺术司与中国画研究院举办的“东方之韵——2003中国水墨”大展。特邀参加“微观与精致——首届中国工笔重彩小幅作品艺术展”。
2004年 应邀赴台湾参加“大陆优秀青年国画家作品展”。在中华荷园咏荷馆举办“贾广健中国画展”。获“黄宾虹奖”。参加由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黄宾虹奖获奖画家作品展”。
2005年参加文化部中国研究院“回望——中国画展”。参加中国美术创作院“南北花鸟画展”。
2006年为中南海紫光阁创作巨幅作品《馨香远闻》。
2007年参加中国艺术节、第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冷碧新秋》获优秀作品展。
2008年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新时期中国画之路1978 -2008”中国画作品展;参加第七届中国工笔画展(特邀)
2010年在上海举办“巨匠·中国当代艺术的十个个案—贾广健作品展”。画博物馆收藏。
主要成就
出版 《贾广健工笔花鸟册》、《当代实力派画家精品——贾广健》、《名家名画——贾广健作品》、《工笔花卉技法》、《贾广健画展作品集》、《现代工笔名家特殊表现》、《当代名家工笔花鸟精品——贾广健》、《贾广健工笔花鸟》、《贾广健扇面——没骨花卉》、《当代中国画名家——贾广健》、《中国当代翰墨名家研究——贾广健》、《名画典藏——贾广健》等专著专集十余种。作品被中国画研究院、深圳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中国文联、北京人民大会堂、人民美术出版社、天安门城楼、北京京丰宾馆、银川美术馆、烟台博物馆、潍坊博物馆、梅州博物馆、唐云纪念馆及国内外私人珍藏。作品被收录《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二十世纪中国传世名画》、《1979-1999中国美术》、《百年中国画集》、《现代中国美术选集》、《现代中国花鸟画全集》等数十种大型画册。《美术》、《国画家》、《国画世界》、《中国书画》、《东方美术》、《北方美术》、《新报》(香港)、《大公报》(香港)及《中国书画报》等作专题介绍。天津市电视台、山东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等多个电视台专题节目介绍其人其艺。2011年,丈二巨幅作品被内蒙古东联书。
工笔画个性
“清”之境界
达到清净的境界,贾广健的一实一形之物和多为大景,着眼极宽,较为容易创造出画中之清、之境。除了技艺方面的处理方法,另外也要在题材上有所选择。他的荷花系列作品中尤其体现了他在这种境界中的创造成果。贾广健所画的荷花,是以复瓣莲花为主,这类绘画形象再现了一个清净的世界,创造了一种幽雅高洁的气韵。所以,“清”是贾广健画画上所洋洋洒洒“漂浮”着的一股“气”, 一种堪所推称的境界。读贾广健的画从来不燥,不累。说“不累”不是指在看画时的心理疲劳,而是画中所创造的一种清净无为、轻灵飞动的“境”、“韵”,让人感受到了那种内在的町以与之沟通的轻松和怡悦。
“实”见华美
占典画论云:书以传意,画以肖形。“肖形”在古典画论中有其阔大的美学涵义,“传神者必以形,形与相凑,而相忘神之所托者”,所以“形神逼肖”应当说是中国画创造的一种重要的发展轨迹,也是与、写意一并行不悖的创造道路。贾广健的画,是以现代写实为主,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古典绘画道路的一种延续。他的画,尚实。画面的虚,是实中见虚,以实拟虚,也就是说,在自身?比较一、、对比’中见虚,这正是他的成功之处。这样他的作品中既处处有实,历历在目,清晰而透亮,体现着毫不掩饰的华丽,达到美善咸备的意趣;也见画面浮气蒸绕,冉冉欲堕欲飘,更显生动之态。画家要做到这一点,除了需要坚实的绘画技艺,更要开阔的视野,旷望自然、胸无凝滞,和与古相通的心境。襟怀洒落,则超然具出尘之思,笔墨精良,自盎然发占香之气。[4]
古雅气质
在当今的中国画中,“古”已经是一种气质, 一种风格,但这却是一种难于扑捉到的绘画面貌。贾广健钟情于这种风格气质,他将这种追求,淋漓尽致地推呈在人们面前,并且将这种“占雅”和当代风貌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其作品占新庄谐的个性。
重视传统
贾广健要实现上面所说的艺术追求,必定要从古典传统艺术的精华脱胎而来。中国画的占典传统,是人类心灵探索积累而成的,不用心去承接,就不可能有新的延续和新的创造。所以贾广健在从艺过程中,泛览艺林,潜心技艺,明经修行。我们在他昕使用的线上就可以见到其用功之所在。这种线属高古游丝描一类,颇需功夫。清笪重光在他的画论中曾说:“人知直画之力劲,而不知游丝之力,更坚利多锋”,又说: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优劣之根,断在于此。一我们感悟到贾广健在他的画面中所运用的线,笔法秀峭,游刃有余,其中锋之力滋溢而出。所以读他的画,在品味其基本功上不但可以感受到艺术魅力,也感受到传统的意义和重要性。[5][6]
院体画
“当代院体画”这个概念从时间属性上来看似乎是一个矛盾的修辞。"当代"显然具有一种现时性的特征,而“院体画”则是艺术史上的一种早已成为过去式了的绘画风格。但是,“当代”还具有另一种属性,即文化意义上的类型属性。因此,在这里我们更注重的是"当代院体画"的后一种属性,即把它作为当下社会中的一种新的艺术类型来加以讨论。类似的现象在艺术史上不乏先例,如法国十九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我们都知道新古典主义并不是古典主义在时间意义上的简单延续,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新时代在思想和审美等方面的一种新的追求。
历史地来看,"院体画"的源头可追溯到五代。早在南唐李中主时就设有了皇家画院,到后主李烃执政时,国家政权虽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绘事还算兴旺,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就是出于当时的名家顾闳中之手。到了宋代,诸朝皇帝都喜好文诗书画,还有一位皇帝本人就是画家。一时间,天下名师高手云集于京城,可以想象当时皇家画院是何等的兴旺发达,以至北宋国破,而皇家画院却气数尤存,随即又在杭州的小朝廷继续着它的辉煌。"院体画"既是一种宫廷绘画,其作画主体大多为皇家延聘的一些丹青手,因而作品的题材内容、审美趣味、价值取向乃至表现手法在很大程度上必然要受到帝王贵胄和皇亲国戚好恶之左右。首先,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宋代的宫廷绘画是以写实风格为主的,画史上有关徽宗皇帝告诫画家们孔雀升墩先举左脚的故事,以及他对月季花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时辰里的不同姿态的仔细分辨,就很能说明这位帝王画家在艺术上对写实风格的一种追求。而宋代宫廷绘画的审美趣味在山水方面追求的是崇高,在花鸟方面追求的是典雅,具有理想和唯美的成分,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许多宋人花鸟小品中这种精神和品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它们在南宋的绘画中虽变得有些式微,但总算是为皇家风范守住了最后一块阵地。后来,随着文人画的进一步兴起,在"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审美趣味大行其道的几个世纪里,那种曾经辉煌一时的以用笔精致、意趣高雅为主要特征的皇家绘画风格,最终被淹没在笔墨纵横的写意浪潮之中。但不管怎么样,它作为一种精致的贵族文化典范,以其高雅的趣味和完美的样式在中国的绘画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及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